冯南垣,霍州市师庄乡北部塬上的一个小村庄。夏日炎炎,地里的玉米、高粱苗有的已长到齐膝高,一片欣欣向荣的绿意中透着希望。
2021年10月,我省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多地遭遇时间久、范围广、强度大的降雨天气,11市240多万人48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2022年1月26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第一站就到冯南垣村,走访受灾群众,视察灾后重建,关注秋冬补种,既温暖人心又催人奋进。
近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山西晚报记者来到这里,举目远眺,在乡村沃土间,一幅“冯南垣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的美好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小家庭的日子越过越好
6月17日,冯南垣村花果街3号院。山西晚报记者沿着水泥路,穿过一排灰白相间的院墙,几间灾后重建的新平房首先映入眼帘。房主人师红兵笑着说,今年开春,房前的空地被开垦出来,种上了蔬菜,如今已果蔬满园。记者看到,院里还养着一笼鸡,咯咯咕咕,很是热闹。
“这边是西红杮、豆角,那边是黄瓜、西葫芦,长得可好了。”师红兵热情地介绍说。这个从秋汛灾害中重新恢复勃勃生机的小家庭,日子就像这些绿油油的果蔬一样,充满了希望和丰收的喜悦。
“1月26日”,屋里衣柜旁挂着的大号日历,日期依然没有变。因为这天,值得让师红兵一家永远铭记。
“这是个好日子,没想到总书记那天会来我们这个小山村,更没想到会来我们家。”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师红兵激动地说:“总书记来的时候,我们一家五口人在大门口迎接。刚开始,我还有点紧张,但握到总书记的手就放松了下来。总书记心很细,问到衣食住行各方面……”
“我当时跟总书记说了家里受灾的情况。”师红兵说,“当时,我家住了20多年的四孔砖窑塌了,就好像天塌了一样。后来,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政府的扶持,建了两间装配式的房子,约50平方米。建房一共花费10万元,政府补贴和各方面援助8.8万元,自己只花了1.2万元。2022年元旦前,我们一家住进了新房。现在的房子结实安全,保温防震,干净卫生,再也不担心下雨了。”
总书记在冯南垣考察调研期间,与师红兵的老伴朱海丹和儿媳、孙女三代人一起蒸年馍的一幕,让霍州年馍声名鹊起。
“看到我们一家正在做年馍,总书记也加入进来,捏了一个枣花馍,并为面团点上红枣。捏的是象征吉祥如意的‘枣花馍’,点的是寓意五谷丰登、步步登高的‘登高馍’,这就像我们的日子一样,越来越好!”师红兵的老伴朱海丹说。
师红兵家有一个霍州年馍陈列柜,里面摆着不同形状和美好寓意的年馍,个个精巧别致,常引得来访的客人争相拍照。
据了解,霍州市政府已经确立了以霍州年馍及系列特优产品为代表的“霍嬷嬷”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思路。今年3月底,由霍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霍州市职教中心、霍州年馍协会承办的霍州市2022年“霍州年馍”职业技能培训在冯南垣村正式开班。霍州市委书记李青雁出席了开班仪式,并为冯南垣村颁发了“霍州年馍培训示范基地”牌匾,她表示,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实现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着力打通生产、营销、品牌三大链条,持续延链补链强链,以此推动小年馍进入大市场,做成大产业,真正把霍州年馍打造成霍州人民的“致富馍”。
师红兵的二儿子师亚龙一心想创办一家年馍加工厂。如今,正向着自己的梦想迈进的师亚龙不仅办理了营业执照,而且当上了霍州年馍协会的副会长。
今年3月,师红兵的大儿子师亚平在霍州市区开了一家名叫“冯南垣3号院”的饭店,生意很红火。“现在挣的钱比以前打工多多了!我计划回村继续把我的农家乐也开起来,开启更美好的新生活。”师亚平满怀信心地说道。
“我家一定会把日子过好,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师红兵满怀感激地说。
小村庄的模样越来越靓
夏至节气前,冯南垣村东的小麦田已经成熟,塬上到处是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一车车刚收割好的黑小麦被装车运走。看着黑黝黝谷粒饱满的麦粒,冯南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师军平心里高兴不已。
“这些都是富硒小麦,2021年秋汛后全村一共抢种了600亩。相较普通小麦,富硒小麦晚熟,且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每亩还能比普通小麦增产20%。更重要的是用富硒小麦制作霍州年馍,既能形成小麦产业链,还可以给村民增加一部分收入。”师军平说。
“除了富硒小麦,村里还种植了200亩红高粱、100亩油葵。村东面,一排八孔砌筑了新砖的窑洞被用作食用菌基地;村西面,32亩集体土地用来散养土鸡;村北面,13亩荒地已平整完,将用于种植冷棚西红杮……”师军平介绍,冯南垣将通过集体土地流转、农业托管,建立“基地公司+农户”的经营发展模式,着力发展了包括富硒小麦、冷棚蔬菜、油葵、食用菌及中草药等特色种植产业,千方百计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助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致富,保守估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将突破30万元。
“村里留存有一座古时的烽火台,以及抗战时期的地道,我们将盘活这些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师军平介绍,根据规划,当地将深入挖掘冯南垣片区内的红色文化、年馍文化、古官道文化等文化品牌,规划年馍体验馆、乡村记忆馆、农耕博物馆等建设项目,对古村落、窑洞、古道、驿站、烽火台、茶坊、节孝牌坊等文物古迹进行修复,还启动了游客接待中心、道路沿途绿化、精品民宿、美食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点线面结合,有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霍州市乡村实现整体振兴。随着村南坡下几座老旧院落改造的陆续开工,霍州市将以冯南垣村为核心着力打造的精品文化走廊已初具规模。
蔬菜大棚建设、排污管道工程、水毁道路护坡加固、停车场设计施工……近日,看到田间地头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村民师小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说,以前由于村子位置偏,一年很难见到几辆车。现在每天都有一二十辆,各种大小机械在施工现场忙。冯南垣村人流、车流不断,天天都有新变化。
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要在这里实现
7月1日,在冯南垣党群服务中心前的小广场上,一批批来自不同单位的党员整齐肃立,面向鲜红的巨幅党旗,坚定地举起右拳,重温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一旁的大屏幕上,重播着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冯南垣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时的新闻片段。
“当时,我现场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师庄乡党委书记朱瑞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很激动。他表示,冯南垣是一片孕育希望的热土。他们要把殷殷嘱托转化为奋进的动力,在搞好灾后重建的同时,结合乡村振兴,将富民产业发展起来,把这里打造成一个乡村振兴的样板。
据介绍,霍州市委在深入广泛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中共霍州市委关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的实施方案》,细化分解十个方面50项具体任务,为抓好贯彻落实画出了总施工图。现在,霍州市正致力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市、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黄河流域(汾河霍州段)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带及文物保护和利用示范区,谋划了5个大类项目、16个分项目、58个子项目,总投资196.66亿元。
霍州市委、市政府年初成立了冯南垣示范片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拿出真招实招,集中力量推动各项建设。他们立足“省级乡村振兴样板示范村”战略定位,细化明确“红、黄、绿”发展思路,即将冯南垣片区打造为红色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黄土高原地质公园研学基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农村示范基地,全力打造冯南垣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
2月8日,临汾市委党校、临汾行政学院冯南垣现场教学点揭牌成立,为该市提供具有特色资源、特色课程、特色教学方式的党性教育平台和红色教育阵地;2月14日,“山西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山西省土特产行业协会乡村振兴示范村”在这里揭牌;另外,冯南垣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山西省摄影家协会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形态特征、水文特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打出省校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组合拳”……
围绕推进冯南垣示范片区建设的规划还有很多,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农村示范基地建设方面,当地着力让光伏“聚能”,让荒山“生金”。根据地形特点,他们引进了三个新能源公司,利用10750余亩荒山荒坡开发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量可达280MW。同步推进国电“光伏+养殖”项目,发展板下山羊养殖、土鸡养殖等养殖项目,让农村生态环境美起来;推进“分布式光伏+电采暖”项目,对农房进行电网改造和电取暖改造,让群众干净温暖过冬。
“我们将牢记嘱托,乘势而上,努力奋进,全力以赴把冯南垣打造成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霍州市委书记李青雁表示。
山西晚报记者 刘江 通讯员 孙宗林
山西晚报记者 刘江 通讯员 赵俊堂 闫锐鹏摄
(责任编辑:梁艳)